

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永之胜,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将于2025年10月12日在京举行2025年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论坛,主题为“联合国与全球治理——迈向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我们整理了一份书单,分享给读者。
01
国际公务员实务概论

何昌垂 主编
本书基于三位作者在联合国系统和有关国际机构任职20年以上的切身体会和实践经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新发展趋势下国际组织对有国际胜任力人才的需求,以及适应大变局要求的全球治理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应该具备的综合技能。本书涵盖了全球治理与中国的角色、新时期国际职员的素质要求与培养、成功应聘与当好国际职员、国际组织公文写作、国际组织的规范性工作、国际组织项目运作程序与方法、国际会议的组织与实施,以及国际组织预算与会费等每个国际职员都必须了解、熟悉的内容。书中分享的典型案例,为读者如何从实操入手,做优秀的国际职员提供了具象的场景。本书是当前高等学校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等相关专业的教学不可或缺的实践补充,既可作为有志于从事国际组织相关工作的人员实现“进得去,留得下,做得好,上得去,有声音,有影响”的职业目标的实用教材,也可为政府、研究机构的人员提供参考。
02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
(第二版)

梁云祥 著
本书围绕世界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一些基本问题,选择国际关系中常用的国际法规则——尤其是在目前国际关系中表现得比较活跃、使用频繁以及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些国际法新规则——来进行分析与论述,内容涵盖了国际关系的演变与国际法基本原则、国际关系的行为体与国际法的主体、国家的实力地位与国家的基本权利、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过错与国家责任、新国家或新政府的出现及其以及国际法上的承认与继承、国家对个人的管辖与国际法上的居民、国际社会的人权问题与国际人权法、国家的管辖空间与国际法上的领土、海洋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国际海洋法、人类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与国际空间法、外交与领事关系及其相关国际法律制度、国际交往与条约、国际关系中的战争与和平问题等。第二版在对原有内容进行适当缩减和修改补充的基础上,主要增加了三章内容,即“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与国际组织法”“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经济法”“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与国际环境法”。
03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
(第二版)

王正毅 著永之胜
随着中国不断迈向世界体系的核心区,中国学术界迫切需要更多的既能反映国际学术界前沿动态,又能体现中国视角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著作和教材。本书主要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知识框架。本书基于定义与研究议题、要素流动与单位层次、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世界体系与中国经验四种关联性,力图为这门学科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第二,把握国际学术界前沿动态和趋势。作者根据研究议题和分析方法,对 20世纪70—80年代第一代学者提出的五大理论(相互依存理论、霸权稳定理论、国家主义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进行系统性梳理,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代学者构建的开放经济政治学的成就与局限性进行分析,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进行概括性总结和展望。第三,分析世界体系的结构和动力。作者从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入手,对世界体系的结构和动力进行总结,对其在当代的主要表现形式(国际贸易、国际货币和金融、跨国公司与全球价值链、经济发展与全球化、地区主义)进行具体分析。第四,体现中国视角。作者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对融入和参与世界政治经济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国道路进行经验分析和理论总结,努力为中国学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成为知识生产者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路径。
04
国际政治经济学
(第三版)

朱文莉 著
本书旨在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第一章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第四章和第五章的重点转向分析民族国家的行为模式。第六章讨论21世纪市场与国家的关系,它们的相互作用如何推动了全球化浪潮以及它们自身如何被这股浪潮冲击和改变。第三版根据近十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了增改。
05
国际关系通识

邢悦、詹奕嘉 著
《国际关系通识》邀请你一起探讨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国家之间如何相处?国际关系遵循哪些原则?国家实力决定一切?大国在国际关系中有哪些作用?弱小国家何以生存?对外政策是国家的理性选择吗?外交是不是越强硬越好?国际法有用吗?如何看待联合国的作用?全球化为何会出现逆转?全球治理的前景何在?……
这是一本国际关系的普及读物,语言生动、简洁精炼、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可以帮助对国际关系感兴趣的读者和国际关系的初学者轻松地学习和掌握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06
权力与相互依赖永之胜
(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 著
门洪华 译
《权力与相互依赖》堪称国际关系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由该领域最负盛名的两位学者写就,为人们理解当代世界政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途径。这本书构造了一种看待世界政治的途径,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政治以及制度化合作的模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保留了现实主义对力量和利益的重要地位的认同。本书第一版于1977年面世,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挑战(新)现实主义理论霸主地位的开始。自此以后,它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2012年本书第四版出版,两位学者将全球化、国际机制与相互依赖概念相整合,指点国际局势,激扬文字,对21世纪初的世界政治进行严肃的理论分析,堪称代表新自由制度主义发展的扛鼎之作。
07
理解国际外交:
理论、实践与伦理(第二版)

〔英〕科内留尔·波乔拉、
〔奥〕马库斯·科恩普罗布斯特 著
任远喆、周幻 译
《理解国际外交:理论、实践与伦理(第二版)》是一本帮助读者全面认识外交的权威读物。全书介绍了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了外交的主要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外交的全新视角。作者认为,外交是一种制度化的交流方式,得到授权的代表通过这种方式来生产、管理和分配公共产品。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追溯从古埃及、古希腊至今的外交历史演变;研究外交决策、外交秩序、外交规范相关理论;分析21世纪的外交应如何应对时代变化,如何重塑国家,如何推动国际秩序的和平发展。
08
外交的本质

〔瑞典〕克里斯特·约恩松、马丁·霍尔 著
肖玙 译
本书以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为基础,探讨了外交的本质和永恒特征。作者将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外交的三个基本维度:交流、代表和国际社会的再造。他们主要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第一,外交是一种国际社会的制度而非单个国家或其他实体的制度;第二,从跨历史视角看,作为国际社会主要制度的外交构建了政治实体间关系而非国家间关系;第三,从最抽象的层次看,外交是联结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媒介,正是这二者间的不同平衡令外交的形式呈现出时空差异。
09
避免战争,缔造和平

〔英〕理查德·内德·勒博 著肖宏宇 译
作者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论证了威慑战略、增信释疑战略与外交战略是避免战争、缔造和平的有效途径。他吸纳了历史学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强调要甄别历史提供的相互矛盾的教训,避免因对具体情境的不敏感而高估历史经验。他把认知心理学运用于国际政治研究,指出相互认知的僵化是缓和大国冲突的最大阻碍。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的核威慑战略,本书批判了威慑战略对情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忽视,讨论了注重情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增信释疑战略与外交战略,并论证了后两者有助于减少造成紧张关系的恐惧、误解和不安全感,有助于弱化冲突的深层次因素的影响;同时提醒人们,要对每项战略的优势与劣势及其互动作用保持敏感。
即将出版
庞珣:《焦虑与愤怒时代的全球风险政治——安全与治理的“热政治”逻辑》
熊炜编著:《外交谈判(第二版)》
庞琴编著:《国际关系量化研究方法》
制作:松间
智慧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